耳鸣的听觉问题(二)
2018/5/23 18:04:34
听觉异常
最为常见的听觉异常是听力损失,即听觉敏感度下降(耳聋)。其他听觉异常还包括听觉过敏、听觉失真、言语识别障碍等。听觉系统上各级结构功能障碍都可能引起听觉异常。外、中耳的炎性病变、畸形、外伤可以导致声音信号的采集和向内耳的传递发生障碍。耳蜗的畸形、炎性或自身免疫性过程、代谢障碍、退行性改变,以及噪声损伤都可以影响耳蜗功能,使得声音在耳蜗内的增益控制和调谐过程以及神经电信号转换发生障碍。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影响颅内听觉神经通路结构的病变可以有炎性病变(包括细菌性或病毒性感染)、占位性病变、梗塞性病变、退行性病变和代谢性病变等,这些病变可以直接影响听觉神经信号在听觉通路上的输送和精细加工。所有上述听觉系统病变或功能障碍的结果便是听觉皮层所接受的神经信号减少或者发生紊乱,从而导致听觉障碍或异常。除了听敏度下降外,听觉通路上神经电活动紊乱还可以造成与外界客观声音不一致的错误声音感知,亦即听觉失真;而这种对声音的不正确感知还可以导致言语识别障碍。由于耳鸣也是听觉感知错误的一种,故所有这些造成听觉障碍的病理机制也都可以同时导致耳鸣的产生,因此听觉异常经常可以发生于耳鸣患者。已经有研究证据显示破坏外周听器可以导致听神经、耳蜗核和下丘部位的自发神经放电增加。
图片来自Eggermont, 2013
耳鸣与听力损失
大约90%的耳鸣患者可以有听力损失。依据导致听力损失的病因的部位,临床通常将听力损失大致归类为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传导性聋源自声音向内耳的传递发生障碍,“感音性聋“通常是由于耳蜗功能障碍导致声音信号难以有效转化为神经电信号,而“神经性聋”则可以直接影响神经电信号向听觉皮层的输送。
传导性聋和感音性聋可以由于耳蜗产生神经电信号减少,对中枢侧结构的控制下降,从而使得中枢听觉结构自发放电增加而产生耳鸣。而在神经性聋,除了病变中枢侧结构自发活动有可能增加外,病变还有可能直接刺激或改变正常听觉中枢结构的神经电活动,从而使听觉皮层在没有外界声音存在的情况下产生错误听觉感知(耳鸣)。
图片来自Eggermont 2005
由于听觉的产生源自于听觉系统内神经电活动编码,而后者又是由外周听器(特别是耳蜗)严格调控,因此耳鸣的特性常与外周听器病变引起的听力损失的特点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耳鸣的音调常常与听力损失的频率相对应,即高调耳鸣常常对应于高频听力损失(常见于感音神经性聋,特别是老年性聋和噪声性聋),而低调耳鸣则常见于低频听力损失(如传导性聋和部分以低频听力损失为主的突聋或梅尼埃氏病)。同时,耳鸣的响度有时也与听力损失的程度有一定关联,在部分患者耳鸣响度随听力损失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耳鸣感知的定位则一般与耳聋的侧别有关,当耳聋累及双耳时,耳鸣定位通常偏向耳聋较重的一侧。“颅鸣”是患者主观将其定位于颅内的一种耳鸣,可以出现在双耳听力损失接近的情况下。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在某些耳鸣患者,常规听力可能检测不出明显听力损失,此时应考虑125Hz~8000HzFPT精细化频率检测或8000Hz以上超高频区域测试。
常规精细化检查和精细化检测结果
文章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kBH47lkARREEo9a-veJ5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