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鼓管在耳鸣发生中的作用解析
2022/9/23 10:36:25
韩朝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我们之前对咽鼓管的解剖结构和一般的生理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今天主要是围绕咽鼓管功能不良后的情况进行疾病发病的分析。咽鼓管因为连同中耳鼓室和鼻咽部因而得名咽鼓管,其有两个口,一个口通于鼓室称为鼓室口,一个通于鼻咽后部侧壁称为咽口。

咽鼓管自官腔向外依次由粘膜、肌肉软骨(骨)包绕,平时处于关闭状态,节律性开放或者随着周围组织活动开放,从而起到平衡中耳压力的作用,对于某些情况下也有引流中耳分泌物的作用。咽鼓管粘膜表面有黏液毯,其成分决定了咽鼓管是否能够顺利的由闭合状态进入开放状态,让气体顺利通过。根据临床的经验来看黏液毯的状态是咽鼓管功能不良的主要决定因素,起作用远远大于周围的软骨和肌肉。而目前我们临床只能测试咽鼓管解剖是否通畅,无法测试咽鼓管的实际功能。

当鼻咽部有炎症或者细菌感染时,会影响咽鼓管的黏液毯成分,影响肌肉软骨的活动,导致咽鼓管功能不良,此时鼓室内的气体无法进行更换,较长时间后转为负压,引起鼓室乳突内的粘膜产生渗出,形成分泌性中耳炎,而负压状态本身会进一步迫使咽鼓管处于闭合状态,形成恶性循环,只有咽鼓管功能恢复正常,才能逆转分泌性中耳炎。对于药物无法逆转的情况,会采取中耳抽液缓解负压促使咽鼓管功能恢复,如果无效,鼓膜打孔置管,使鼓室长期处于正常的压力状态,这样渗液会被吸收或者沿着解除负压的咽鼓管腔流走(后者尚不能确定),咽鼓管腔负压的解除有利于咽鼓管功能的恢复(主要是黏液毯成分的恢复)。有时一过性缓解中耳负压也有一定作用,比如咽鼓管吹张和咽鼓管球囊扩张。

引起咽鼓管功能不良的情况除了最常见的鼻咽部炎症,还有鼻咽部新生物,鼻咽部放疗(既影响黏液毯的成分,也会引起官腔瘢痕化闭锁),外伤,还可能包括不恰当的鼻腔冲洗等。咽鼓管功能不良导致中耳压力变化,会引起中耳传音结构发生变化,有利于低频声音传导,表现为自身增强,中耳肌肉功能受到影响,导致对某些声音敏感,严重时中耳积液产生,导致中耳传音都受到影响,则引起暂时性传导性听力下降,积液里面成分的毒性大,可能通过鼓室内侧壁的圆窗膜和卵圆窗韧带进入内耳破坏毛细胞导致永久性听力下降。

中耳压力变化可能会引起耳鸣,中耳肌肉功能变化也会引起耳鸣,中耳传音变化,对低频敏感,除了自声增强(听自己说话的声音变响),还可能听到自己血管的声音,产生暂时的血管性耳鸣,出现传导性听力下降则类似于减少外界声音传入,会使之前的耳鸣变得明显。咽鼓管功能不良引起的一系列变化也会使大脑关注耳朵,而这种关注会使之前代偿的耳鸣转为失代偿。

临床对于突发的耳鸣,尤其是听力无变化的,首先应该考虑咽鼓管功能不良的可能,毕竟耳鸣是听觉系统受到轻微干扰既会出现的症状,而咽鼓管功能不良往往对听觉系统的干扰是轻微的,这种不良状态只能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对应的排除检查和患者细微的症状主诉比如耳闷等来综合考量获得诊断。继之诊断性治疗可能收获良好效果和排除诊断。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个人观点,不代表耳鸣之光网站的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