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3--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
2019/1/30 15:36:21
上海新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授权转载
原文链接:mp.weixin.qq.com/s/EQsQ2TwULECG_f0dU0eSIg
病例 报道 乙状窦后径路切除桥小脑角蛛网膜囊肿 病例摘要: 患者,女,29岁。左耳间歇性耳痛、耳鸣1年。 查体:双侧鼓膜未见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桥小脑脚增强MRI提示:左侧桥小脑脚囊性占位,约2cm*1cm。 术前MRI: 治疗经过 本例于全麻下行乙状窦后径路桥小脑角肿物摘除术,耳后切口翻开肌骨膜瓣,枕后磨开一4*4cm骨窗,前方暴露乙状窦,距乙状窦后方0.5cm处“一”字切开硬脑膜,释放脑脊液,脑棉向下压低小脑,暴露桥小脑角,显露面-听神经束及三叉神经,见囊肿位于面-听神经束上方,三叉神经后方,囊壁下方压迫面-听神经束。小心将囊壁与面-听神经束、小脑分离,完整切除囊壁,术中完整保留岩静脉及小脑上动脉。 文献回顾及讨论 颅内蛛网膜囊肿为一薄层蛛网膜包含类脑脊液的良性的囊性病变,占颅内病变的1%左右。形成原因可能有;(1)囊壁蛛网膜裂隙与蛛网膜下腔相通形成的 “球瓣机制”所致。(2)由于囊壁蛛网膜细胞中含有分泌活性的酶类。随着头颅CT、MRI的普及应用,其临床发现率明显增多。 其手术指征是:囊肿进行性增大,出现神经功能损害,颅压增高,脑积水以及与囊肿有关的反复发作性头痛等。其手术原则为在显微镜下尽可能切除囊肿壁,充分建立囊肿腔与基底池的交通,以获得脑脊液生理性循环。囊肿壁与脑干、小脑,尤其是Ⅶ、Ⅷ等颅神经及小脑后下动脉等粘连紧密处不能勉强剥离以免损伤,体积较大的囊肿应避免过快释放囊肿液而发生急性中线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