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听力健康问题关乎“耳”、“脑”和“心”
2024/1/31 16:37:16
张敏 韩朝
篇一:
老年人听力障碍的特殊性和应对措施
很多人认为“眼花耳背”是衰老的自然过程,听之任之。殊不知,老年期发生听力障碍既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也不是大家以为的无足轻重。轻视它,将承受不必要的认知衰退和晚年抑郁等不良影响,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精神和经济压力;而重视它,则能减少听觉困难和沟通交流障碍,维持生活独立性和身心健康,保持较高的晚年生活质量。
1. 老年人听力障碍的特殊性
比例高: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老年人患听力障碍的比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人群。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每5个就有2个人有听力障碍,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增高。
复杂性:老年人的听力障碍不仅仅是“耳”的问题,更是“脑”的问题。“耳”的损伤使“脑”长期缺乏有效声音刺激,与听觉紧密相连的认知和情绪区域逐渐功能退化,不仅对言语分辨理解能力下降,注意力、记忆力、语气辨认和精神状态也出现衰退,甚至发展为老年痴呆症和老年抑郁。
2. 应对措施
早预防:听觉功能损伤是不可逆的,预防尤为重要。在治疗身体其它疾病时,尽量选择耳毒性低的药物或控制耳毒性药物剂量。远离噪音环境,控制好血压血糖血脂,合理安排膳食营养,适当运动,保障睡眠。当全身处于健康状态时,听觉器官会得到很好的血供和免疫保护,大大减少受损的几率。
早发现:老年人如果有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应到专业听力门诊做详细的听力诊断:1)感觉别人说话含糊不清;2)经常听错一些高调的声音(如西瓜/沙发,吃饭/稀罕等);3)背景噪音下对话或打电话困难;4)正常说话声音觉得轻,但大声说话又觉得吵;5)单耳或双耳出现耳鸣。
“耳”的听力损伤能通过纯音测听和电生理测听快速地诊断出来,该测试检查的是听觉通路能感知到的最轻的声音(即听阈)。“脑”的听力损伤则需要借助言语/非言语行为测试和特殊的心理生理及神经影像学客观测试来诊断,这些测试检查的是中枢听觉通路分辨、注意和记忆言语的最大能力。
对老年人听力障碍的干预,既要针对其复杂性,也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生活习惯和特殊要求。对于早期单纯“耳”听觉损害,可以通过验配助听器达到很好的效果。适合老年人配戴的助听器应操作简单方便,功能足够且不复杂,性价比高,外观易接受。对于形成已久的“耳”和“脑”混合性听觉损害,听力障碍程度比较重,如果助听器效果不甚理想,可以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来恢复对声音的感知缺陷,但要充分与耳科医生和听力师一起权衡利弊再作决策。
根据个体听力损失程度来放大声音只是干预的第一步。由于上面提到的听觉复杂性,老年听障者配戴助听装置不会像配戴眼镜那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干预措施须侧重于助听后对语音识别、理解、记忆和应用的个体化强化训练,以及心理疏导,具体方法包括:
1)渐进性地增加每日配戴助助听装置的时间,以适应和学习新的声音刺激信号,让大脑听觉相关区域保持活跃;
2)利用视觉、触觉等其它感官获取信息来补偿听觉功能的缺陷,鼓励多看、多听、多猜、多问;
3)在听力师和言语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听觉刺激训练,纠正易漏听和错听的语音;
4)定期与听力师沟通,建立积极的康复心态和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抗拒助听器,不需要刻意隐藏自己的听力障碍,开放坦然地面对听力障碍反而能获得更健康更融洽的社会关系,有助于减少抑郁发生几率。
勤评估:老年人可以通过《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和《老年抑郁量表》定期对听力、认知能力和心理健康进行自测,监测其变化轨迹,以及干预前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