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老年人听力健康
2018/8/7 0:02:01
吴雅琴,时海波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现代生活,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交流越来越广泛,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听力损失,即发生不同程度的耳聋,不仅会直接导致沟通交流障碍,还会引发多种心理问题,极大地损害聋病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据我国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听力障碍的比例高达11%。由此推算,我国60岁以上老年听力障碍人数超过2000万。这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因此老年人的听力健康值得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那么,什么是老年性聋呢?老年性聋是指因听觉系统老化而引起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或者是指在老年人中出现的、而非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耳聋。简而言之,即是听觉器官衰老引起的一类疾病。此病的发病年龄和病程进展因人而异。有的人四五十岁就出现听力障碍,而有的人到了八九十岁听力仍然很好,这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目前认为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遗传、生活条件、居住环境、精神状态、身体情况等等,临床资料显示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烟酒嗜好者、长期患慢性消耗性疾病和心血管病的人群更易患老年性聋。
老年性聋的病理变化发生于包括外耳、中耳、内耳、蜗神经及其中枢传导径路和皮层的整个听觉系统中,病理变化复杂,范围广泛。老年性聋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双侧感音神经性聋,常有以下特点:
1. 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但进展速度甚为缓慢,经年累月后才被发觉。老人在与熟人相聚时可谈笑风生,少有困难,但与陌生人交谈就会应答犹豫,答非所问。在嘈杂的环境中尤感吃力,尤其是当许多人同时谈话,或参加大型会议时。
2. 重振现象,表现为“别人说话低声时听不到,大声时又觉得太吵”。
3. 言语分辨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在部分病人,言语分辨率可较纯音听力下降更为严重,即在许多老年人尽管纯音听力基本正常,但仍不能理解讲话的内容,该症状往往是引起病人或家属注意的第一个症状。
4. 常伴有耳鸣,多为高频声。开始时为间歇性,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渐变为持续性。多数伴有耳呜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耳呜感到“习惯”,以后耳鸣可以自动消失。
如果出现以上典型症状,应及时到耳鼻咽喉科进行专科检查,排除有明确病因的听力下降,如药物中毒性聋、噪声性聋、慢性中耳炎及听神经瘤等等。
预防衰老始终是人类的理想,但衰老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迄今并无良方,但以下方法或可延缓听觉系统的衰老过程:
1. 注意饮食卫生,减少脂类食物,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以及蛋白质含量较多的鱼肉和牛羊肉;
2. 治疗和控制相应疾病,尤其是心血管疾病,并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3. 避免噪声环境,带耳塞听收音机时,需控制好音量及收听时间;
4.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戒除烟酒嗜好;
5. 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健康平和的心态,要心胸宽广,多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避免孤独,保持心情舒畅;
6. 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可选择与自己体力相应的太极拳、健身操等项目。
由于衰老是一种自然规律,目前尚无方法加以逆转,药物对本病亦无确切的治疗效果。对于大多数老年性聋患者来讲,验配助听器可能是迄今为止最现实的方法,而且越及时越好。科学验配助听器不仅可改善听觉状况、克服语言交流及心理障碍,避免产生孤独和悲观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残余听力、特别是听觉分辨能力受到进一步的损伤。患者还可参加语言训练和唇读训练,以增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近年来出现的人工耳蜗植入技术给重度老年性聋患者带来了福音。人工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电子装置,能将环境中的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并将该电信号直接输送至听神经,刺激患耳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使病人产生某种程度的听觉。国内外临床资料显示老年性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可极大地改善老年人的听力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上海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在3月3日第14次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关注老年人的听力健康,期盼人人都能拥有健康美好的晚年。为了更好地宣传听力保健知识,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上海市听力测试中心将于2013年3月2日在该院门诊七楼举行耳病及听力专题咨询,并为前来咨询者免费提供纯音气导听力测试,欢迎大家踊跃参加。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个人观点,不代表耳鸣之光网站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