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相处应该是建设性交流彼此学习的过程
2014/8/4 19:40:02
医患相处之道——
应该是建设性交流彼此学习的过程
韩朝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不知道中国古代中医中医患相处之道具体是什么,西医传入国内许多年,本应从事中医的现在大多数在从事西医,但是真正在中国定义医患相处之道的恐怕就是随着西医一起舶来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了吧。但是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西医中医患相处之道,似乎都是两个对立的群体,医生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看病,患者将自己的感受或身体的症状向医生诉说或展现,医生来完成所学知识与患者主诉之间的联系,并最终完成疾病的诊治过程。但是身体的症状的展现和被观察是容易的,而患者自己的感受要让医生真正的恰当准确的理解就不那么容易了。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往往对自己曾经罹患的疾病的感受有深刻的体会,从而移情来理解患者的体会,而往往这些疾病是自己最拿手的。那么如果是情感等完全需要体会患者感知的疾病的诊治,而医生自己又没有亲身体会的就困难的多了。而对于主观性耳鸣和眩晕这类纯粹的患者感知以及夹带情感的病患,而且好转的程度又往往依靠患者的主观感受来判断,就是极为困难的了。使用原有的医患相处之道就很难很好的对疾患进行治疗。
从自己与眩晕、耳鸣患者接触交流的多年经验体会中,我逐渐明晰了一种本应该占主流的医患相处之道,那就是建设性交流彼此学习的过程。具体是什么呢?(如图)首先,应该承认医生是掌握了各种医学知识,不同程度新旧知识的专业人士,而患者相对就复杂的多,有睿智而喜深究的人士,有对医生言听计从的人士,有怀疑一切的人士。医生的作用在于将不同的知识向不同的患者人群解释清楚,当然,针对不同的患者人群方式也不一样,针对第一种患者人群,应该详细的向患者传授各种知识,让患者去合理的运用,然后从患者的体会反馈中,医生可以获得极佳的新的诊治经验,对于第二种人,则是适当的解释知识,并将自己的经验进行运用。对于第三种人,怎么说呢,给出治疗方案,至于结果,就只能听天由命了,当然医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技巧让其向前两者转化,不过困难很大。
当然这种交流应该是有同情心的,渴望帮助对方的。